绿电供应链

赛尔电气

MSTP技术在电力通信专网的应用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1-03-08 | 127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通信业务种类(如继电保护、远动信息、电力系统信息化)和带宽需求在进一步增加,对电力系统通信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以前,国内光纤传输网多采用SDH组网技术。近几年,MSTP技术和设备已逐渐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城域传输网中的主流技术设备。MSTP技术能兼容原有SDH自愈环保护功能,同时有多种形式的接口。因此MSTP技术在电力系统开始得到应用,而且已纳入“十一五”电力通信重大研究课题。
  
  1MSTP概述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Multi-ServiceTransferPlatform)是对传统的SDH设备进行改进,在SDH帧格式中提供不同颗粒的多种业务、多种协议的接入、汇聚和传输能力,是目前城域传送网最主要的实现方式之一。MSTP可以将传统的SDH复用器、数字交叉链接器(DXC)、网络二层交换机和IP边缘路由器等多个独立的设备集成为一个网络设备,即基于SDH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MSTP不但能够完成传统TDM业务的传送,而且能够接入ATM、以太网等分组业务,实现二层的桥接和交换功能,完成数据业务的接入和传送。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已成为当前城域传送网的主流技术。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设备主要包括标准的SDH功能、ATM处理功能、IP/以太网处理功能。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设备的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主要包括ATM接口所需的功能模型、IP/以太网接口所需的功能模型,其余为标准SDH设备必须具备的功能。
  
  图1MSTP的功能模型图
  
  具体功能要求如下:应满足国际标准中规定的SDH节点的基本功能要求;应至少支持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一种;支持ATM业务时,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应支持ATM业务的统计复用和VP/VC交换处理功能;当支持以太网业务时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应支持协议透明,包括IEEE802.1Q等二层协议和IPv4、IPv6等三层协议。
  
  MSTP技术源于SDH,是在传统的SDH设备上增加了以太网和ATM业务的接入、处理、传送能力,并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它既继承了SDH稳定、可靠的特性,又融合了数据网灵活、多样的业务处理能力。SDH与其他技术相比传输容量稍小,通道开销大,频带利用率低,采用指针调整技术使设备复杂性增加,大规模使用软件控制且业务集中于少数几个高级链路及交叉点上,使人为错误、软件故障的危害较大。SDH多业务支持能力不足,目前的MSTP技术均已具备SDH的所有力,MSTP的出现满足了局域网多业务的需求,它在SDH技术的基础上集成了对多种业务(主要是TDM、以太网业务和ATM业务)的支持功能,实现了对城域网业务的汇聚。MSTP能对多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提供多种业务的综合支持能力。
  
  MSTP中的关键技术有封装方式、级联方式、LCAS功能、二层交换和对ATM的支持、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等。GFP封装提高了数据封装的效率,多物理端口复用到同一通道减少了对带宽的需求,支持点对点和环网结构,并实现不同厂家间的数据业务互联。VC虚级联实现了带宽动态调整,通过虚级联实现业务带宽和SDH虚容器之间的适配,比连级联更好地利用SDH链路带宽,提高了传送效率,同时大大简化了网管配置难度。LCAS可以根据业务流量对所分配的虚容器带宽进行动态调整,大大提高了以太网透传业务的可靠性和带宽利用率,而且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不会对数据传送性能造成影响。
  
  2引入MSTP的应用前景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