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供应链

赛尔电气

[电力仪器仪表]状态检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1-03-08 | 465 次浏览 | 分享到:

  1 前言

  近两年来,随着兰州超高压输变电公司输电设备的不断上马和投运,超高压电网日益扩大,供电设备日益增加。以兰州超高压输变电公司目前电网供电设备数量和每年年检的实际情况,采用计划检修和实验将造成工作量以及维护量剧增。计划检修是对状态不佳的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但对运行情况良好的设备也进行毫无意义的维修。坚持按传统的规定周期检修,到期必修,脱离了实际,给超高压电网正常运行造成威胁,并出现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同时,随着出勤量的增加,也意味着安全风险的上升。因此,在甘肃超高压电网中实行状态检修是势在必行的。这种现象在白银输电工区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司成立之初,由于人力物力的局限性,工区管理层不得不在状态巡视、状态检修上下功夫,有效缓解了设备多、人员少的这一突出矛盾。因此,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状态检修的雏形,要全面搞好状态检修管理,做到大规模开展具有科学性诊断性的状态检修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状态检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大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和意见,不到之处请指正。

  2 监测技术

  采用先进可靠的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可及时找到存在“亚健康”输电设备,这对我们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采用的监测方式可分为离线监测和在线监测量大类。离线监测目前采用的比较多,例如:线路绝缘子的等值附盐密度和憎水性检测,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及运行经验获取临界值,据此指导绝缘子清扫工作;利用红外线测温仪器检测线路导线、金具的运行温度,并以正常运行温度为参考,当温度超过其正常值时,根据超过的程度来指导何时进行检修并如何处理,此方法可以解决导线接续管、耐张线夹、并沟线夹、引流发热等缺陷。离线监测是目前指导状态检修的主要方式。而离线监测存在着效率低、反映时间长、人为因素占比大等缺点。

  位于甘肃省境内的输电设备因所处位置的不同也造就了其不同种类的故障特征,其中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例如:具有非共性的白银、嘉峪关等地区的大风问题,天水、平凉、定西等地区的线路覆冰,例如具有共性的:防盗、防外力破坏、防污闪、防鸟害、防雷等。我们应针对具有共性的制订统一监测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应分门别类地开展不同监测方案。而目前公司输电设备监测点少、功能单一,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从而致使目前的状态化检修没有完全按预先确定的测试周期或利用实时监测装置测量,对线路设备运行状况了解不彻底,无法正确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线路检修时间。使状态检修的实用性大打折扣。因此,在离线监测的基础上加大实时在线监测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和科研力度,针对不同地区地段有侧重点地投入科学可靠的在监测设备。对有共性存在的污闪、防外力破坏等,可以加大线路绝缘监测、防盗监测等装置。对于存在非共性的情况,可针对不同地区特点采用不同监测方案,例如在白银、嘉峪关等强风地区安装防风监测设备,了解线路各个区段每年风速、风向等情况,以此来制订动态的维护检修方案。在天水、平凉、定西等地区安装覆冰监测装置,了解线路不同区段的覆冰情况,以此来制订预试检修方案。在全年监测的同时,对异动线路实行重点跟踪监测和分析,才能为状态检修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因此,不断实施、完善和推广各种状态监测手段是状态检修能否正真具有实效,能否真正走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的第一步。

  3 综合管理

  3.1 计算机维修评估系统的必要性

  有了准确、迅速、可靠的监测技术外,实施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第二个问题是对输电设备进行调查、评估以及决策等一整套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正确、完整、迅速的技术数据是状态检修的立足之本。实行状态检修,不但要有描述状态的准确数据,而且还要对大量的有效信息进行正确分析,从而依据安全性、可靠性形成正确决策,这就涉及到状态检修的综合管理问题。只有通过有有效的强化设备管理,完善设备管理的基本体系,为设备的状态分析、合理安排检修时间和检修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甘肃电网,在硬件方面首先应建立以PMIS、ERP为核心的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其中应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1)设备监测与诊断模块:其作用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作出故障诊断结论。

  (2)运行维修决策模块:其作用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维修方式的选择,对维修费用、效益进行评估,并提出不同的检修决策方案,以供管理人员选择。

  (3)设备综合管理模块:其作用是对实施后的状态检修方案做经验总结并依据设备的历史动态检修数据提出下一步动态检修、预试以及巡视方案,是以上两个模块的延展。通过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可以使状态化检修流程化、程序化,可及时提出输电设备部件更换、预试的最佳时期,有效控制设备寿命损耗,合理利用和分配设备寿命,延长设备的实际使用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