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供应链

赛尔电气

[变压器及配套]大电流互感器内磁屏蔽不同方案性能比较研究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1-03-10 | 136 次浏览 | 分享到:

  1 引 言

  大电流互感器(大TA)的电磁屏蔽一直是大TA安全稳定性研究方面的难点问题之一。现今,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不断增大,但受绝缘等因素制约,其电压等级提高并不多,这就使得其母线电流明显增大[1],如600MW发电机组母线的额定电流已达25kA,从而导致发电机出口处三相母线的磁场很强,严重干扰着该处装设的大TA的正常运行[4]-[6],甚至出现了大TA烧毁的事故[7],[8]。为削弱三相母线间强磁场对大TA的干扰,内磁屏蔽法得到了广泛应用[9]-[11]。在大TA的设计制造上,目前常用的内磁屏蔽方案是分4段各90°缠绕平衡绕组,其他偶数段平衡绕组方案以及4段180°缠绕平衡绕组方案均被实践证实效果不佳[13]-[16]。根据各段平衡绕组间连接方式的不同,4段90°缠绕平衡绕组又有“两对反极性串”和“4段全并”两种接线方式之分。目前工程实际中普遍采用的就是这两种内磁屏蔽方案[17]-[19]。已有的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案下,大TA的主要性能指标即测量误差和温升各有优劣,例如,300MW发电机组用大TA采用“4段全并”方案的居多;而600MW发电机组则更多使用“两对反极性串”方案。但当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继续增大,如达到1000MW甚至更大时,这两种方案哪个性能更优?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对这两种方案技术性能进行过全面比较研究的报道。而这已成为困扰当前大TA设计和制造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文工作致力于比较研究平衡绕组分4段按90°缠绕,“两对反极性串”与“4段全并”这两种内磁屏蔽方案的技术性能孰优孰劣,为1000MW及以上容量发电机组用大TA的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现实中,在发电机组容量增大情况下,大TA所需平衡绕组匝数明显增多,致使其体积增大、温升增加,而发电机出口处三相母线间的距离却基本没变。这就要求研发设计出更可靠、更紧凑且相对轻便的大TA。为此,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最佳的内磁屏蔽方案。

  2 大TA的内磁屏蔽原理

  2.1以平衡绕组抵御外磁场干扰

  文献[9]首次提出了采用平衡绕组的所谓内磁屏蔽方法。文献[10]对内磁屏蔽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文献[17]-[19]申请了平衡绕组接线方法专利。内磁屏蔽的基本思想是:在大TA中产生一个与杂散磁场(由外电流产生的在铁心中的磁场称为杂散磁场)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泄漏磁场,以抵消杂散磁场的影响。这种方法亦可理解为,外导体与大TA的平衡绕组及铁心共同构成一个低精度的TA,其中,外导体相当于此低精度TA的一次绕组,平衡绕组为其二次绕组;它们的电流在铁心中产生的磁场几乎完全相抵消,从而对本相大TA起到屏蔽保护作用。以平衡绕组抵御杂散磁场干扰的原理示意见图 1。

  图 1 平衡绕组法原理示意

  2.2常用的内磁屏蔽方案

  图 1所示的两段绕组,同名端相联即反极性串联,构成了所谓一对平衡绕组;,它们对竖直方向杂散磁场的抵消效果最好。为抵御来自多个方向的杂散磁场,需要采用至少两对平衡绕组。设计制造实践表明,在平衡绕组总匝数一定条件下,其分段数越多,其各对感应出的平衡电流之间的差异越大,最大平衡电流值也越大,故也越容易造成大TA局部温升过高[13]。实际大TA设计制造中常用的就是两对即4段绕组式的内磁屏蔽。具体地,据缠绕方式和各段间连接方式的不同,4段平衡绕组又细分为每段缠绕90°和每段缠绕180°的“两对反极性串”、“4段全并”共4个不同方案。

  平衡绕组4段90°缠绕如图2-(a)所示,其中每段平衡绕组在铁心上缠绕90°即占一个象限,4段平衡绕组的缠绕方向一致。4段180°缠绕如图2-(b)所示,每段平衡绕组在铁心上缠绕180°,第一对平衡绕组的两段分别占据1、2和3、4象限;第二对平衡绕组的缠绕方式同第一对,但物理位置上与第一对正交,即旋转90°后绕制在第一对平衡绕组之外,且与第一对平衡绕组无直接电联系。

  关于各段平衡绕组的连接方式,“反极性串”意味着物理位置正对的2段绕组做反极性串联,即,首首相联、尾尾相联。如此会形成无电气联系的两对平衡绕组,如图3-(a)所示;“全并”则意味着4段平衡绕组全部并联起来,也是首首相联、尾尾相联,具体见图3-(b)。